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表讲话,他说,“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中国连续两年保持在全球创新指数榜单第14名,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进入前20名的国家。应当看到近年来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我们的经济体量、世界地位仍然很不相称。一个国家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大小,还要看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就是世界第一,但还是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得遍体鳞伤。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中美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对抗的大背景下,在“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困难面前,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之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引领。
加速科技创新,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加速科技创新,必须继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与坚持对外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统一,是中国科技发展奇迹的重要经验,我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关起门来的创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深化,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国家的界限,表现出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互利合作的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需求,必须立足长远,真抓实干,把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好,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早日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提供强大动能。
(作者:王志伟)